社會創新觀點|俗夠大碗已經不夠,談零售業者的社會創新契機

(文/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黃正忠董事總經理)

零售業在現今消費社會中已是不可或缺的角色,口渴肚子餓時我們會想到便利商店來瓶涼飲或零嘴;廚房開火的材料會去量販店選購;換季的時候會去百貨公司、成衣店血拼一番。但是,這些我們最習以為常的消費型態當中,我們似乎很少思考過,這些產品怎麼來?所創造的價值如何分配?而賣不完的產品又到哪裡去?

去年我帶台灣學子赴歐參訪企業社會創新案例時,當時歐洲的酪農因不敵食品業與零售業商業模式的價格壓迫,大量退出供應鏈市場,引發乳製品斷鏈的警訊。而法國的家樂福據此在經過消費者意願調查後,支持一款由民間單位發起名為「C’est qui le Patron?!」(品牌意思是:誰是老闆)的公平貿易牛奶上架,由酪農自己定價後,家樂福再加上通路費,最後售價完全透明。價格雖然高一些,但熱賣結果證明了消費者的信任,也讓家樂福士氣大振,將此模式擴及其他食品。

另一個零售業的大議題––「剩食」也讓業者傷透了腦筋,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,全世界每年生產的食物有近1/3(約13億噸)遭到浪費,其中,全球有45%的蔬果在生產後從未進到餐桌,而這也導致了生產者及零售商的成本增加。台灣的家樂福就與社企鄰鄉良食進行合作,開發出全台第一個反食物浪費品牌「O’Gaspi」推出「醜果雪酪」,將水果配送篩檢過程中因不美觀及不合市場規格的食材,送到符合國家標準的裁切廠,將果肉製作成冰棒,第一波限量12,000萬支,可以減少720公斤的食物浪費。

面對資訊越來越透明的資訊社會,我們看到零售業者做為消費者的代言人,能做到的就不應該只有俗夠大碗。消費者會更願意聆聽生產者背後的故事,也更關心產品的溯源性。所以,從家樂福的兩個社會創新經驗當中,我們可以明白,如何創造透明的參與機制與降低浪費的責任生產,將會是零售業者取信於消費者的下一波創新契機!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